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-2024欧洲杯开户网址

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

  • 发布日期:2024-01-15
  • 阅读量:68
  • 来源:依瑞德集团

痴呆(dementia)是一种发病率高,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综合征。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(amci)是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's disease,ad)的早期阶段。近年来关于ad的大型药物临床试验屡屡宣告失败,而非药物治疗备受重视。无创神经调控是一类非侵人性脑刺激技术(nibs),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、经颅直流电刺激(tdcs)等,目前rtms,tdcs在改善ad认知功能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,而且安全性高、靶向性好,故被认为ad治疗的新契机。然而,目前尚缺乏对rtms,tdcs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总结与评价。


该共识组专家总结现有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ad治疗的研究证据,依据技术类别对ad痴呆期及amci治疗方法作临床推荐,并对rtms与tdcs的进一步优化进行展望。




一、rtms用于ad和mci治疗共识推荐


rtms

1.刺激靶点:ad和mci患者认知功能受损,因而常选择认知功能核心皮层,包括前额叶背外侧区(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,dlpfc)颞叶及顶叶皮层节点作为刺激靶点。


2.刺激频率:低频刺激(≤1hz)抑制皮层兴奋性,高频刺激(>5hz)则增强皮层兴奋性。对于ad和amci患者,通过高频刺激可增强皮层兴奋性,提高局部脑区活动及脑区间连接,改善认知功能。临床实际应用中,抑制刺激靶点活动通常采用1hz,兴奋刺激靶点活动则常采用5hz、10hz及20hz。


3.刺激强度:tms治疗所用刺激强度通常根据静息运动阈值(restingmotor threshold,rmt)的百分比来确定,通常为80%-120%rmt,高强度刺激采用100%-120%rmt,低强度采用80%-100%rmt。部分患者可能测不出rmt,可用活动运动阈值(active motor threshold,amt)代替。


4. 刺激线圈:磁刺激线圈包括圆形线圈、8字形线圈、深部刺激线圈等多种。8字形线圈因聚焦性较好,常用于rtms治疗和rmt、amt测定。深部线圈可影响到颅内5-6cm深的区域,用于刺激较深的脑区如内侧前额叶。


5. 推荐方案

ad痴呆期患者

方案一:以dlpfc为刺激靶点。

a:刺激左侧dlpfc,频率20hz,强度80%rmt,每次12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4周,共20次。

b:刺激左侧dlpfc,频率20hz,强度100%rmt,每次20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4周,共20次。

c:刺激双侧dlpfc,先右后左,频率20hz,强度90-100%rmt,每次2000个脉冲,1次/d,连续5次,共5次。


方案二:以双侧后顶叶皮层(脑电10-20系统p3/p4)和颞叶皮层后部(脑电10-20系统t5/t6)为刺激靶点,频率20hz,强度100%rmt,每次40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6周,共30次。


方案三:以大脑后部中线部位的楔前叶为刺激靶点,可基于患者磁共振结构图像进行神经导航定位;频率20hz,强度100%rmt,每次1600个脉冲,每周5次,连续两周,之后的1个月内可继续采用相同参数进行每周1次的巩固治疗,共14次。


方案四:以双侧角回为刺激靶点,可基于患者磁共振结构图像采用神经导航定位;刺激先左后右,刺激频率40hz,强度40%rmt,每次2400个脉冲(每侧1200个),每周3次,,连续4周,共12次治疗。


方案五:基于ad患者存在多个脑网络异常的特点,可进行额-颞-顶多靶点刺激,使用h2型深部刺激线圈,在确定左侧运动皮层并通过向中外侧方向倾斜线圈测量rmt后,线圈居中并沿鼻-鼻线向前移动6cm;刺激频率10hz,强度120%rmt,每次840个脉冲,1次/d,每周3次,连续4周,继续可以进行每周1次连续4个月的巩固治疗,共28次。


方案六:对患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(fmri)检查,以记忆功能核心脑区海马为种子区(mni中心坐标:x=-24,y=-18,z=-18),基于静息态fmri图像分析与海马功能连接显著的左侧顶叶皮层团块,以相关性最为显著的像素坐标为刺激靶点;刺激频率10hz,强度100%-110%rmt,每次8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。


  • 推荐意见:

现有采用rtms刺激dlpfc治疗ad的证据相对较多,故优先推荐方案一。


以顶叶为靶点的刺激方式可参照方案二至四。如单一靶点无效,推荐进行多靶点联合刺激(方案五)。


方案六基于个体fmri图像确定刺激靶点,较基于结构像定位靶点更加精准,但需具备fmri检查和图像分析基础,可供有相应条件的单位参考使用。


amci期患者

方案一:以左侧dlpfc(脑电10-20系统f3)为刺激靶点,刺激频率10hz,强度110%-120%rmt。

a:每次20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。

b:每次3000个脉冲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。


方案二:刺激双侧dlpfc(脑电10-20系统f3和f4),频率20hz,强度80%rmt,先左后右。每次1200个脉冲(每侧600个),每周5次,连续8周,共40次。


方案三:以右侧额下回为刺激靶点,基于磁共振结构图像进行神经导航定位;刺激频率10hz,强度90%rmt,每次2250个脉冲,1次/d,连续2d,共2次,研究提示该方案治疗2次即可改善思维速度。


  • 推荐意见:

将上述rtms方案应用于amci治疗,刺激dlpfc治疗的证据相对充分,故优先推荐dlpfc作为刺激靶点,操作方法参照方案一;如患者情况允许长时程治疗,可参照方案二;刺激额下回的方法(方案三),因尚缺乏多次治疗证据仅做备选,可在刺激dlpfc无效时尝试。
然而,由于缺乏随访数据,尚不明确治疗效果持续时间,临床应谨慎参考。


表1:ad和amci的rtms治疗方案



二、tdcs用于ad和mci治疗共识推荐


ad痴呆期患者

方案一:以左侧dlpfc为刺激靶点,根据脑电10-20系统f3电极点定位。

a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右侧三角肌,刺激强度2ma,每次25min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。

b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右侧眶上(脑电10-20系统fp2),刺激强度2ma,每次25min,1次/d,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。

c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右侧眶上,刺激强度2ma,每次20min,1次/d,每周5次,连续2周,共10次,治疗期间可联合记忆训练。


方案二:

a:短疗程:tdcs阳极置于左侧颞叶(脑电10-20系统t3),阴极置于右侧额极(脑电10-20系统fp2),刺激强度2ma,每次20min,2次/d,连续6d,共12次。

b:长疗程:采用相同方法,每月刺激10次,连续8个月,共80次,对记忆功能亦有改善效果。


  • 推荐意见:

方案一和方案二均为单靶点刺激操作简易。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选用短疗程或长疗程治疗。但鉴于现有研究无随访资料或随访发现无明确疗效,临床应用应谨慎。


amci期患者

方案一:以左侧dlpfc为刺激靶点,根据脑电10-20系统f3电极点定位。a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右侧眶上,刺激强度2ma,每次30min,1次/d,每周两次,连续5周,共10次。b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对侧三角肌,刺激强度2ma,每次30min,1次/d,连续5d,共5次。c:阳极置于左侧dlpfc,阴极置于右侧dlpfc,刺激强度2ma,每次30min,1次/d,每周2次,连续3周共6次。


  • 推荐意见:

采用方案一的几项研究均以左侧dlpfc为刺激靶点,虽然治疗结束后有效,但未进行随访,且样本量小,供临床谨慎参考。


表2:ad和amci患者tdcs治疗方案


综上,既往研究提示,以rtmstdcs为代表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可改善ad临床治疗疗效rtms和tdcs在ad的应用仍然有很大改善空间。基于个体脑功能分析进行靶点定位有望实现更为精准的刺激,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


鉴于ad与多个脑网络与脑区的异常有关,基于脑影像学研究结果进行多靶点刺激有望提升治疗效率和疗效。将rtms和tdcs联合或与其他非调控治疗方法结合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,增强治疗效应。应用闭环实时刺激,根据患者神经信号实时变化自适应调整刺激参数,可使治疗参数设置更为合理。


☞ 参考文献:[1]方伯言,王丽,闫天翼.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[j].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,2023,30(06):387-394.


网站地图